太牛了!我院医生论文登上国际权威期刊

2023-08-09

用好手头的临床资料,基层医生也能发表SCI论文。

国际权威期刊《胃肠内镜》(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今年6月在线刊登了连州市医疗总院人民医院(下称“连州人医”)消化内科团队的论文《单通道内镜联合斑马导丝碎取十二指肠球腔巨大结石1例》(A novel method of lithotripsy of a large luminal bezoar stone by use of an ERCP guidewire)。

《胃肠内镜》是一本以医学-胃肠肝病学综合研究为特色的国际期刊,该刊已被国际重要权威数据库SCIE、SCI收录,影响因子为10.396。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作为国际核心论文,是评价学术领域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

此次发表的论文,是目前为止我院专家以第一作者所发表的影响因子最高的SCI论文,标志着我院在消化内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取得新突破。

论文第一作者潘新智是我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勇于挑战国际知名医学杂志,离不开他终身学习的态度与习惯,也得益于医共体模式下的科研浇灌。

 

论文第一作者潘新智是连州人医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论文截图。

把论文写在临床上

得知潘新智发表了SCI论文,同行、朋友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佩服!

了解论文的内容后,大家又觉得这是情理之中,“是你能写出来的论文”。

由于医疗环境的限制,基层医生发表SCI论文相对更难。但是,基层医生每天接触大量的病例,这为其进行临床研究、医疗创新铺就了“土壤”。

2021年11月,一名69岁的患者因“上腹痛伴呕吐”到连州人医就诊,胃镜等检查显示,患者十二指肠球腔内有一块大小约50mm×60mm的结石。

由于结石过大、过硬,常规内镜下应用异物钳或者圈套器无法牵拉住异物,潘新智改用高频电切碎石,但反复操作仍然难以取出,患者球腔还发生了小穿孔。

潘新智一度想放弃,建议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但病人不同意做外科手术。于是,他转而向“朋友圈”求助——通过微信群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请教。

大家热心地回应了潘新智的问题,有的建议用激光碎石,有的建议使用某品牌碎石器,还有的建议转送上级医院治疗。

考虑到患者有心脏基础疾病,且球腔出现过小穿孔,患者家属又不同意外科手术。作为一家山区县级医院,连州人医没有激光碎石机等设备,上述种种建议似乎难以落地。

就在潘新智感到沮丧时,转机出现了。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高杨教授有一个情况类似的病人,取石多达八次还剩下一半,他鼓励潘新智继续做下去,“才试了两三次怎么能放弃?”深圳蛇口医院陈秀云教授则分享了南方医院用双通道内镜联合斑马导丝碎除胃石的案例,这让潘新智颇受启发。连州人医没有双通道内镜,潘新智采用透明帽、外鞘管与ERCP斑马导丝自制碎石器,联合单通道胃镜进行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将斑马导丝碎石器连胃镜送至患者球腔,推送和调整斑马导丝使之套住结石,通过反复、细致、耐心地操作,将巨大结石切割成小块并拉回胃腔,再用取石网篮圈取出体外。经过三次上述反复碎取石操作,患者球腔的结石终于取尽。

“这两年我们取胃肠道异物都用这种方法,经济、简单、实用,从技术上来说推广价值很大,论文发表后希望能给全世界同行提供一个参考。”潘新智振奋地说。

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

消化内科团队发表SCI论文,让同事们备受鼓舞,大家感到国际知名期刊对基层医务人员来说并非遥不可及。对于潘新智而言,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结果,他的方法是不断学习。

从读卫校时起,潘新智就养成了写学习笔记的习惯,促进自己总结、反思。三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他更是花时间琢磨总结,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此提升医疗水平。

虽然身在县级医院,潘新智没有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积极向外探索和交流,开拓眼界和思维。他加入了100多个消化专业微信群,有3000多名微信好友,其中不少是国内外消化界著名的专家、学者。与同行交流学习,就像思考总结一样,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粤西北的基层医院和珠三角有脱节,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网络让我们和大咖能在同一平台上对话交流,遇到困难我就可以请他们远程指导。”潘新智说。

这次SCI论文的发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益于其强大的“朋友圈”。来自美国的郦枫教授被潘新智勤思好学、甘为病人上下求索的态度所打动,帮他将论文翻译成英文并负责投稿事宜,是论文的通讯作者。

与此同时,潘新智也积极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2016年起,他署名子敬创办“子镜”公众号,目前已发表消化专业学习笔记300余篇,获1.6万国内外消化专业人士关注,不少同行因阅读他的文章受启发开展了新技术。

渐渐地,潘新智在业界积攒起“人气”。大国工匠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教授称赞他是“最用心学习的好医生”,ESVD首创者北京地坛医院李坪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主任缪林称他是“中国消化界网红医生”“中国消化内镜界的奇才”。

大国工匠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平红教授称赞潘新智是“最用心学习的好医生”。图为潘新智(右)在手术中。张晓欣 摄

许多人好奇的是,医生如何平衡好临床工作和科研学习。潘新智坦言,要把时间安排好,家庭的支持也很重要。他还寄语年轻医生要静下心来做事,掌握每一项技术,要用做作品的心态做好每一台手术,让手术可以展示给同行看,获得全国专家认可。
医共体建设赋能基层医院

“消化内科团队SCI论文的发表,是医务人员‘苦练内功’的成果,也得益于医共体模式下的科研浇灌。”连州市医疗总院人民医院院长成海斌说。

“医院支持我们走出去,同时把专家请进来,提升我们的诊疗水平。”潘新智说,连州人医建立了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制度,如今消化内科学科骨干都去过省级三甲医院进修。近年来消化内科团队逐渐壮大,目前有正高2人、副高2人、中级4人,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拉到哪里都可以作战。”让潘新智感触深刻的,还有近年来在政府部门和医院的支持下,消化内科的硬件设备也实现大幅提升。

这是医共体模式赋能基层医院的一个缩影。连州市卫健局局长、医疗总院党委书记韦红平介绍,连州自2019年11月底成立连州市医疗总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不断探索“医共体”改革,完善科研管理机制,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孵化,推动科研与临床有机结合,在医教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潘新智也在临床和科研的路上不断前进,2019、2021、2022年获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医疗技术也有了质的飞跃。从原来内二区独立出来的消化内科,近几年稳步发展,一些技术已达到了省级水平。经过消化内科团队近两年的努力筹备,连州市医疗总院消化道出血中心于2022年底正式挂牌成立,推动消化专业向纵深发展,造福粤西北地区患者。

据统计,连州人医消化专科团队2014年以来在连阳地区率先开展内镜下胃食管静脉曲张精准断流术(ESVD)、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支架植入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超声内镜(EUS)、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ERAT)、消化道支架植入术、自制内镜碎石器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内痔硬化术、套扎术,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粪菌移植术等三、四级内镜微创新技术13项,填补连阳地区多项医疗空白。

(来源:南方+)

流量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