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致敬连州人医那些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医者

2025-08-20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白大褂成为生命的铠甲,当听诊器化作希望的桥梁,无数医者用双手托起生命的重量,用仁心书写大爱的篇章。 8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翩然而至,让我们聚焦连州市人民医院不同专科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的医者,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那份执着与拼搏。

神经内科主任 陈荣平

手术台上的铅衣战士 ,患者心中的温暖医者

 

陈荣平。黄滢

 只要患者需要,我们就不能缺位。”这句话,陈荣平总挂在嘴边,更刻在行动里。为了让上班族、学生等群体能够便利就医,他在完成固定门诊工作之余,坚持周末出诊,用“看病不用请假”的贴心服务温暖了无数患者;作为科室带头人,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每天领着团队查房,又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诊疗技术要点,像一位尽职的“领路人”推动整个团队共同成长。

 2006年,怀揣医学梦想的陈荣平从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医疗事业。从内科轮转到深耕神经内科,再到如今成为独当一面的科室主任,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积累下的临床经验,成了他为患者护航的“硬底气”。

陈荣平查房中检查患者身体。黄滢 摄

 介入手术台是陈荣平的“主战场”。科室固定手术日叠加突发急诊,让他的手术量常年“超载”:“上周五一天就连续完成了6台手术。”轻描淡写的数字背后,是每台脑血管造影手术近1小时的专注投入,是复杂病例手术时更长时间的坚守。但无论多忙多累,他始终保持着如初的严谨态度,因为在他心中,“为患者争取最佳疗效”是唯一的目标。

 在介入手术前,他总要穿上重达30多斤的铅制防护装备:铅帽、铅衣、铅围脖,再配上特制防护镜,整个人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然而一旦站上手术台,全神贯注的他就会忘记这身“重甲”的存在——双手稳健如钟,目光紧锁屏幕,所有注意力都凝聚在患者的病灶上,仿佛那身铅衣早已与他的使命融为一体,只为守护生命而存在。

 谈及从医路上的温暖时刻,陈荣平眼中泛起笑意:“每到医师节,孩子送的礼物和那句‘爸爸节日快乐,辛苦了’,让我心里暖烘烘的。还有医院颁发的奖牌,是份沉甸甸的肯定,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但最让他感动的,始终是患者的真情回馈。许多康复患者专程回来致谢,复诊时指名要找他,一句朴实的“陈医生,多亏了你”,一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在他看来胜过任何荣誉,“这就是医者最珍贵的获得,最踏实的幸福”。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唐文军

守护生命中枢,用专业与仁心攻克“生死关”


唐文军。黄滢 摄

 神经外科素有“高风险、高强度”之称,患者多为颅脑损伤、急性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等急危重症,“这些疾病直接影响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只有把专业技术练扎实,才能更好地帮患者闯过‘生死关’。” 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唐文军深知肩上的责任,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

 这里的病房内,既有因颅脑损伤或脑出血昏迷不醒的危重患者,也有术后恢复意识、对答如流的康复者。唐文军形容这里是“生死两极的交汇点”。

 今年6月,唐文军接诊了一位70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因“头痛伴意识障碍4天”入院。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股动脉中段重度狭窄;颅内血管多发中-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全身血管条件较差,这不仅增加了手术风险,还容易导致术后出现脑梗死等并发症。

唐文军为患者家属讲解注意事项。黄滢 摄

 面对这一复杂病情,唐文军带领团队反复研讨,向家属详细说明手术必要性、替代方案及潜在风险。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病情、治疗方案及手术风险后,于626日在全麻下为患者实施了“左侧后交通动脉瘤介入裸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对症处理,同时行腰椎穿刺。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神志转清,多次复查颅脑 CT 显示颅内情况良好。“看着老人从昏迷到能和我聊天,甚至下地活动,这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唐文军说。

 2020年,唐文军前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学习神经介入技术。在此期间,他不仅掌握了神经外科的手术操作技能,还进一步提高了病例分析能力,掌握了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及手术治疗方法,熟练掌握了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技术。

 回到医院后,唐文军积极开展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积极开展及参与科研。截至目前,他已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数量近600例,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介入手术共100余例,脑内血肿清除术近100例。“我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更多当地百姓,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服务。”唐文军表示。

普通外科一区(甲乳血管胸外科)主治医师 梁炳辉

填补技术空白,守护群众呼吸健康


梁炳辉正在接诊患者。黄滢 摄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一区(甲乳血管胸外科)的病房里,主治医师梁炳辉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医院。他穿过长长的走廊,推开病房的门,唤醒还在睡梦中的患者,开始了一天的查房工作。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重复,但每一次,梁炳辉都保持着同样的专注和热情。

 2023年底,本地区“呼吸疾病与肺癌筛查先导计划”全面启动。梁炳辉深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他积极响应号召,全身心投入到筛查工作中。凭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时掌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他精准识别、科学评估了大量肺结节病例,为众多患者提供了及时、专业的诊断意见和个性化的随访管理方案,有效提高了区域内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巡房中,梁炳辉认真为患者检查。黄滢 摄

 将前沿技术“带回来”,并“用得好”,是梁炳辉的目标。他将进修所学与本院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开展并优化了一系列胸外科微创新技术,填补本地技术空白:完成连州市人民医院首台胸腹腔镜联合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单孔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手汗症治疗)及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含肺叶切除、亚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

 这些技术的落地与优化,让本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省级医院接轨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手术痛苦,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从医初期,梁炳辉也曾迷茫,面对枯燥的基础工作,他一度不知所措。但随着技术的熟练和经验的积累,他逐渐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

 “医生这个职业,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梁炳辉说。谈及未来,他表示:“将继续深耕胸外科领域,研发课题、开展更多新技术,用更微创、更精准的技术,守护群众的肺部健康。”

感染科副主任医师 何丽丽

白袍为甲,守护感染病防治前线

何丽丽。黄滢 摄

 深夜两点,城市沉睡。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隔离病区的走廊里,只有监护仪的报警提示声。何丽丽轻轻推开病房门,借助病床的床头灯,仔细查看一位艾滋病合并肺炎患者的监护数据,低声与值班护士交流着调整方案。这样的“守夜”,对她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感染科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高风险”。科室以呼吸道、血液传染病为主,收治肺结核、肝病、艾滋病等患者,还涵盖登革热、败血症等重症感染。疾病可通过呼吸道、血液等途径传播。“日常有医用防护口罩等防护措施,心里有底,但抢救时仍会紧张。且患者命悬一线,顾不上那么多。” 何丽丽回忆,曾遇肺结核患者需气管插管时咯血,或为艾滋病患者操作时面临针刺伤风险,“这些职业暴露时刻,虽会慌,但我们有规范处理流程,按步骤来就能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何丽丽正操作无创呼吸机。连州人医供图

 科室的另一大挑战是“重症多、病种广”。冬春季节呼吸道感染患者激增,十几台呼吸机常全部启用;近两年,何丽丽在重症患者诊治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在重症患者诊治中积累的经验,让她面对挑战时更从容。

 感染科患者中,不少人因疾病有较强的病耻感,心理脆弱又敏感。“沟通时要格外注意细节,人文关怀比其他科室更重要。”让何丽丽印象深刻的,是一位 30 岁左右的艾滋病患者 —— 患者智商稍低,因发热、肺炎入院,情绪低落。她和团队从患者擅长的画画入手,用通俗语言鼓励,还与家属沟通科普,帮患者重拾信心。出院时,患者特意为每位医护人员画了生肖画像,“那一张张小纸片,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在何丽丽看来,职业成就感不仅来自“把重症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让他们康复出院”,也来自“帮艾滋病等慢性病患者通过治疗回归正常生活”。“看到患者能正常工作、生育,有正常预期寿命,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来源:南方+